200台
出口销╱售数量
1989年
企业成立日期
1997年
企业成立日期
200台
出口销▲售数量
2000台
出口」销售数量
研发 生产 销售
深圳↙市前兆科技有限公司组建是一家研发新型高科技产品的成长型企业。公司主要研制开≡发监测地震前兆信息仪器——平安○龙民用型地震预警仪,地震逃生预警仪、地震仪、地震报警器、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急救包等.......产品』现广泛运用于包括台湾在内的国内地震多发地区乃至美国、日本等一线地震监测,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公司与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华中构造力研究中心、甘肃省陇南市地震防灾减灾研究基地、中原地震网等已经初步形成集产、学、研为一体的联〗合体。依靠资深地震预测专家的学术力量及研究成果,加上位于改革开放前沿所具备的先进理念,本∏公司不断创新,努力进取,开发新一代地震预测预报新设备,为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构建和谐社会作出贡献。
公司不仅仅致力于科技创新,而且积极推动与地震减灾々相关的社会公益活动。2011年联合相关的专业机构成立群测群防志愿者基地。吸收有志于地震防测的爱〓好者参与地震前兆观测,引导志愿者有组织地对地震前兆进行监测、记录和上报,协助地震管理部门收集╳相关信息,为预报、研究地震◤提供有效帮助。
我公司主办网站http://www.hotgirlscamera.com是收集、分析地震前兆数据和对地震机理研究以及地震科普宣传。各地地震局及从事灾害预测、救助、宣传、教育等单位积极参加并大力支持,从而形成以地震前兆监测、地震机理研究和群测群防知识普及为宗旨的〓公益性网站。随着地震监测科学的进步与发展,我们大力推进灾害防御科学知识宣传,提高全社会防灾意识和减灾能力,维护生存发展条件,***限度地ㄨ减轻灾害损失,让人类福祉昌延。
200台
出口销▼售数量∴
1989年
企业成立日期
200台
出口销售数量
1989年
企业成立日期
200台
出口销售数量
1989年
企业成立日期
翁文灏对我国地震学的杰出贡献来源: 发布时间: 2014-09-12 19:38 2017 次浏览 大小: 16px 14px 12px 翁文灏(1889~1971),浙江鄞县人。1912年夏,获地质学博▓士学位,毕〇业于比利时鲁汶大学▂,成为***位地质学博士。1913年初回国,任农商部地质研究所讲师、教授。1916年7月,转入农商部地质调查所,历↑任矿产股长、代理所长、所长。1931年7月,代理清华大学校长。1932年11月,开始从政,历任国防设计委员会秘书长、行政院秘书长、院长、总统府秘书长等要职。1949年5月脱离国民党→政府,旅居香港、巴黎。1951年3月回大陆,定居北京。1954年12月当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二届全国委员会委员。1956年2月当选中国国民党革∑ 命委员会中央委员,3月当选为中央常务委〒员。1971年1月27日病逝。
翁文灏
组织调研霍山地震
1917年1月24日、2月22日,安徽霍山县接连发生6.3级与5.5级地震,震中烈度达八度,许多旧房倒塌㊣,伤亡数↓十人;地震波及安徽、山东、江苏、浙江、江西、河南、湖北、湖南等八省,面积约60万平方公里,社会各界为ξ 之震惊。
霍山强烈地震引起了农商部地质调查所三位主要领导人所长兼地质股长丁文江(1887~1936)、矿产股▼长翁文灏、编译股长章卐鸿钊(1877--1951)的高度重视,尽管地质调查所此前的业务并没有地震调查的内容,他们还是决定立即对霍山强烈地震进行调查。先由本所『印制震情调查表,主要调查三项:地震发生时刻(使用标准时间〖)、地震烈度、震动方向,分寄各县知事(即县长)、各省财政技术员、各铁路站长、海关税务司; 4月上旬,又派本所调查员刘季辰等人深入到极震区做现场调◥查。
之后,地质调查所综合通信调查资料和现场调查资料,分别绘制出霍山两次地震的等震线图,这是我国︼地质工作者首次绘制的两幅等震线图,图中除了标明烈度数(罗西-福来氏烈度】)外,还标出了断∩层线。这是我国地质专业人员从事地震现场调查及其科学研究的起点,同时也标志着中国地震科学研究新时代的开始。
地质调查所绘制的***幅等震线图(1917.01.24霍山6.3级地震)
现场考察海原大震灾,首倡防震○减灾
1920年12月16日,甘肃海原(现属宁夏)发生8.5级大地震,死亡23.6万人,震惊◣国内外√。翁先生奉◣中央政府委派率领三部(农商部、内务部、教育部)6人考察组,于1921年4月15日出发,经绥远(今呼和浩特)、过宁夏、至甘肃兰州,到静宁、会宁、固原、海原、平凉、天水等重灾ㄨ地区考察。白天分成三组分头调查,晚上就在帐篷里行军床上,借着微弱的烛光,整理、分析、研究各种调查资▃料,一直到当年8月,考察才告一段落。
这是中国中央政府首次组织的,由地质专业人√员实施的,历时***长、成果***多、影响***的地震ζ现场科学调查,除了获得大量的震情与灾情文字资料,还拍摄了一大批震害和灾情照片,绘制了等震线图,写作了多篇◥考察报告。这次地震现场考察成为翁先生从事地震科学研究的新起点。
考察结束,翁先生先后上交了《调查甘◤肃地震大略报告》和《为条陈调查甘肃∞地震意见呈请》,其中明确提出了一套减轻震灾的对策。
翁先ㄨ生认为海原震灾死人众多的主要原因:在于震区黄土广而厚,民居⊙多为土窑、土屋土墙,又多散布于山腰上,因此易于倾覆。翁先生认为“改良建筑实为╳减轻震灾之***方法”,并提出改良民居建筑的五种做法:1.民居地址宜选在远离高山深谷的平原广野,且要避开河流冲积地层。2.劝令人■民建筑房屋多用木柱木梁,并使柱梁贯连构架,不易倾倒。3. 劝令乡民仿照城镇街区聚居形式,使彼此房屋互相依靠,既可获群聚交通之利,又可』增强抗震能力,减轻震害。4.广为宣传窑居的危险,促进窑居者量力改良。5.劝导植树造林,林木多了,才能为Ψ居民建造以木构架的房屋提供充足的原料。
翁先生发现海原震区内之所以多山崩滑坡,除因黄土广厚、土质▃松脆之外,还因“到处童山,森林绝迹”,没有植被吸附@ 雨水,黄土越干越脆,越易崩塌。“倘能广植森林,则绿荫遍护,润及土壤,根柢盘旋,亦能阻其碎∏散。”森林可以减少土层散崩的程度和滑走的距离,也能起到减轻震害的功效。所以,他认为植树造林是将来减轻震灾之一要著。
1922年7月,翁先生因办理震灾异常出力,受到中央政府的嘉奖,被授予“二等嘉禾章”。
系统研究地震史料,创立中国地震地质学
翁先生认为中国历史文献▽中大量的地震记载,“大致尚可征信,确有研究之价值。”他查阅了大量古籍,搜罗到自夏◎桀五十二年以来,有可靠记载的地震共计3500余次,比黄佰禄(1830--1909)神父编辑的《中国地震目录》(1910年法文版)还多出180余次。翁先生发现:历史地震的分布区域皆与地质构造相关联。他进而断定:地质构造即为发生地震的原因,并依此划分出16个地震带:1.汾(河)渭(河)地堑带,2.太行山◣拗褶带,3.燕山拗褶断裂带,4. 山东潍河断裂带,5.山东西南断裂带,6.山东@登莱海岸陷落带,7.甘肃贺兰山断裂带,8. 甘肃泾原断裂带,9. 甘肃武都折断带,10.河南南阳折断带,11.安徽霍山折断带,12.四川南部断裂带,13.云南东部湖地断裂带,14云南西部湖地断裂带,15.广东琼ζ雷断陷带,16. 福建泉汕沿海陷落带。
翁先生还找出了它们的共同之处:(1)地震带皆有大断裂;(2)发生大地震的断裂,时代都较新▂,在第三纪或第四纪之初;(3)水平断层与垂直断层皆能发震;(4)折曲山脉似与地震无关。据此,翁∞先生绘制了***幅地震区域分布图,撰写了《中国某些地质构造对地震之影响》的论文,后于1922年8月在比利时布鲁塞尔召开的第13届国际地质学大■会♀上发表,当即受到各国地质学者的重视。
深入研究了甘肃地震规律
翁先生将甘肃省的历史地震,按年代顺序编排,上起公元々前780年,下止1909年,共得240条,共计不下400余次地震。这是中国有史以来的***个省区地震年表。据此,翁先生写作了《甘肃地震≡考』》,于1922年发表。文中提出:甘肃省破坏性地震,平均每百年3次,自14世纪以来,则每百年7次;甘肃地震多发区可分为武都区、陇西区、宁夏区、西宁区、武威区;甘肃东部大震震中有旋南旋北▅、往复迁移的◥规律,平均周期为30年左右;甘肃大地震的余震有两类,一类是↙频度渐稀,烈度渐弱;一类是频度▓、烈度并不渐稀渐弱,往往小震未平,大震又起,强度虽然弱于主震,但仍能》毁屋伤人,震区居民因此惧怕强余震再致灾祸,常常人心惶惶。因此,翁先生认为:研究余震的规律,不仅是◥科学问题,也是社会问题,是关系震区居民安全的大事。
翁先生还认为:甘肃地」震之频,震级之大,烈度之高,死人之多,都是其他地区、其他***无与伦比的。因此,研究甘肃地震实在是有世界意义的;甘肃地震的→成因,也是世︼界科学的一个难题。如果说甘肃的地震是由于大断层的活动,别的地方同类断层为何不一定产生同等的地震↓?如果说甘肃⌒的断层有些特别的性质,此类构造为何独集于甘肃?这些问题,都有待继续尽力研究。
出版科普著作《地震》,提出防卐震减灾七策
翁先生编写的科普著作《地震》于1924年由商务印书馆初版、1929年再版。在第六章《地震预防·震灾救济》里,明确提出要设法减轻震灾:“地震之来,既尚无法预报,则惟有设法减轻震★灾,而欲减轻震灾,尤必先研究其成灾之原因,而后乃能讲求救』灾之方法。”他精辟■的提出:“地震之为灾,首在房屋倒塌。”而房屋倒塌又有6种情况:(1)土墙***为危险。震中↙区域内,虽厚至数尺至丈余之城垣,亦多倾倒,民居土墙,更不必论。(2)砖墙亦较木柱为易倒,故往往木制梁柱依然未动,或仅稍★倾斜,而四壁墙垣则全数塌①坏。(3)愈高耸之建筑愈易坍塌,故城垣之雉堞及钟鼓楼等***易受损,它如铁旗杆、神道碑等,有截为两段者。(4)孤立之房屋较易倾塌,若鳞次栉比之街房则彼此维持,较少全塌。(5)山涯水滨之房屋受灾较易,其在重要断层线☉上者尤更危险。(6)冲积层或其他原ξ质疏松之地,震害较大,石山则震害较轻。
翁先生指出,中国北方〓地震死人多于南方地震,是由于黄土易于崩塌:“甘、陕、晋、豫等省,黄土广而且厚,故一遇地震即苦于山崩。有黄土小山全◤山崩倒,冲走至三四里之远,而后堆积者;又有谷之两旁土山相向而崩,壅塞沟壑者。”“此等地方,生活简陋,穴居窑∴洞者所在皆是,一遇山崩,岂有幸理。”
翁先生还ζ 发现,政府的救济迟缓,也是死人众多的重要原因:“房屋倾倒,压毙者固↓所不免,而伤而不死者尤属甚多。尝闻有震后覆压数日救出,犹未死者。若救济不速则将活埋而死矣。尝观中外地震死伤统计,外国▓常死者少而伤者多;中国则死者」多而伤者少,交通不便,救济不速,生者不能辞其咎矣。”
翁先生还特别强调,震后救灾事务是多方▲面的:“地震之后,尸骸堆积,交通梗阻,水流淤积,粮食不足,发生疫病,有一于此,皆为后恙。故善后◤事业,极为繁重,不仅复兴建筑而已也。”据此,翁先生提出了防震减灾七项对策:“总而言之,地震①频多而烈之地,于建筑之位置及↘方法,必须预为讲求;震灾既成之后,则必须赶速救人,止火,接济粮食,修洁地方,开通水道,修整交通;此为吾人对此不可抵抗之天灾,所应▆尽之人事,诚能力尽人事,则天灾亦未始不可减至***之程度也。”《地震》是翁先生在考察海原震区多年之后写作的,防震减灾七策,显然是他在震区现场考察及此后长期思考的成果。
自建地震台,培△养测震和科研人才
自民国成立至1927年5月,大陆及沿海先后发生10次7—8.5级大地震,共死亡三十万余人,是当代①震灾***严重的***。翁先生认为:要在防卐震减灾方面有所发明,必须“基于平时之研究”;政府应当建置地震研究设施,并对今后如何进行地震研究,要有所规划。可是,中国竟然没有一个自己建造与管理的测震台站,翁先生对〖此大为不满:“奈何是类研究(指测震仪)继起无人,时至今日,犹或为灾祥迷信←之谈,而不急为科学观察之计,除外人所谈〖一二地震仪外,本国毫无设备,以中国重要之事情,而中国人不自研究之,岂不大可惜哉!”身为中国地质调查所所长,翁先生立志要改变这种落后状态,决心自己建造地震观测台。翁先生的同乡林行规(1881--1944)律师鼎】力相助,将北京郊区鹫峰山庄秀峰寺的一块地产捐赠为台址。翁先生便于1928年组织开∑ 工建设,整∞个工程于次年完成。翁先生又多方筹集资金,从国外购买了先进的地震观测仪器,于1930年春开始安装调试,9月开始正式记录︼地震。中国从此有了自己建造、自己管理的测震台——鹫峰地震台,中国☆现代地震观测史从此开始。
在鹫峰地震台施工期间,翁先生通过***物理学家叶企孙(1898--1977)和吴有训(1897--1977),物色到东南大学1925年毕业生李【善邦(1902—1980),先派他到上海徐家汇天文台学习测震技术。1930年夏,李√回到鹫峰台。翁先生特意请来吴有训指导李安装调试地震√仪。翌年,翁先生又派李去日本东京,学习测震技术。九一八事变后,李ㄨ回国主持鹫峰台测震业务。为庆贺鹫峰台开测一周年,李请刘光诚画了张衡地动仪的外形图,又请翁先生题诗一首:“地动陇西起,长安觉已︾先,微波千里发,消息一机传。科学开西哲,精思仰昔♀贤,空山研妙理,对此更欣然。”李把诗画裱成条幅,悬挂在墙上,时常欣赏▼吟诵。
鹫峰地震台开测一周年,翁文灏的题诗
1937年8月鹫峰地震台中断了测震业务,李善邦展转到了大后方。在1939—1943年间,李善邦克服种种困难,研制成功一台机械式水平向地震记录仪,李自称“为纪念我国首以科学方法研究地震之学者翁ぷ詠霓(翁先生号詠霓)先生”, 把它命名为“霓式地震仪”。后来,李善邦成长为出类拔萃的地震学家,为新中国的地震事业作㊣出了杰出贡献。
1934年夏,翁先生曾安排堂弟翁文波(时为清华大学物理系学生)到鹫峰地震台实习和准备毕业论文,论文题为《天然地震预报》。谁也没有想到,32年后,1966年4月27日,翁文波(1912—1994)与李四光(1889—1971、时任地质部长)一起,被召进中南海,接受国务院总理周恩来(1898—1976)的一】项委托№:“今天请你们来,就是希望你们搞地震预报,这是我交给你们Ψ的任务。”翁文波不№负周总理的嘱托,潜心研究地震预报20余年,于1984年完成了《预测论基础》,创建了“以信息预测为中心的系统预测理论”,为科学预测包括震灾在内的自然灾害,开辟了新途径。
附录:翁文灏地震著作目录
年 份 著 作 题 名 发 表 刊 物
1917 民国6年1至3月地震调查报告 《农商公报》3卷11册
35期
1921 调查甘肃地震大略报告 内部
1921 为条陈调查甘肃地震呈●请 内部
1921 甘肃∴地震考 《地质汇报》第3号、
《科学》6卷10-12期
1921 地震浅说 《博物杂志》第4、5期
1922 民国9年12月16日甘肃地震 《科学》7卷2期
1922 中国某些地质构造对地震的影响 第13届国际地质学大会
1923 近十五年中国重要地震记 《东方杂志》20卷16号
1923 中国地震区分布简说 《科学》8卷8期
1923 1923年9月日本大地震述闻 《科学》9卷6期
1924 微震新解(译文、E.格尔奇著) 《科学》9卷6期
1924 近十五〓年中国重要地震一览 《史地学报》3卷4期
1924 地震 商务印书馆百科小丛书
1925 民国14年3、4月云南洱海地震述要 《科学》10卷12期
1927 甘肃地震谈 《东方杂志》24卷18号
1929 火山学及ω地震学 《科学》14卷5期
1929 地震(再版) 商务印书馆科@学小丛书
第32种
1930 锥指集(其中的地震学部分) 地质调查所出版